第四十八章战争的号角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
58中文网 www.58zw.net,最快更新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与摩洛哥有关的国际会议持续到一九零三年初,最终在英国与俄国的影响下,德意志第二帝国被迫接受了一个对法国有利的“中立方案”即列强承认摩洛哥的独立地位,但是摩洛哥警察由法国与西班牙控制。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必须接受这个不是最糟糕的结果。
摩洛哥危机结束了,其影响却远远没有消失。
在这场危机中,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法国都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军事动员机制不够完善,军队的动员速度过于缓慢。从根源上讲,这又是由糟糕的交通基础设施导致的,即分散部署在帝国各地的军队无法迅速集结在某一地点,也无法迅速在某个方向上集中战略物资,从而难以迅速发动战争。
对此,腓特烈三世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别忘了,德皇腓特烈三世参加了帝国建国的数场大规模战争,十分了解战争,有着极为丰富的战争经验。
当初,普鲁士军队能在色当会战中击败法军,关键就是运动迅速。
对于随时都面临两线作战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来说,高度发达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战略机动能力,不但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也是进行防御作战的关键。如果不能迅速的在各条战线之间调遣军队,帝国陆军就不可能在任何一条战线上取得胜利,最终必然会在两线作战中败下阵来。
这个认识,让施利芬提出的“国家铁路建设规划”变成了现实。
一九零二年底,在详细审议了施利芬提出的规划之后,德皇让首相卡普里维着手制订详细的建设方案。
在这件事上,冯承乾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他是施利芬的支持者。
这件事,还直接导致瓦德西下台,因为在审议规划的时候,瓦德西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帝国应该把重点放在骑兵上,通过扩大骑兵部队的规模,增强帝国陆军的运动能力,而不是大规模修建铁路。
一九零三年四月,施利芬正式出任帝国陆军参谋长。
这个任命极为关键,因为正是这位帝国陆军参谋长为帝国陆军制定了一份针对下一场战争的、极为详细周密的战略计划,而且这份计划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及冯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计划”
众所周知,这是一份进攻性战略计划,第一原则就是通过进攻打垮最主要的对手。
只是,施利芬并非天才,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索与衡量,要到两年之后才会拿出这份直接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战略计划。
此外,施利芬出任帝国陆军总参谋长还有更加重大的影响。
在毛奇与瓦德西时代,帝国陆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两线作战。虽然毛奇与瓦德西都极为崇尚进攻,认为只有进攻才能取胜,但是在面临法俄结盟威胁时,两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战略防御。
毛奇在担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就明确提出,帝国要么在西线防御、要么在东线防御,战争初期得以防御为主。瓦德西继任帝国陆军总参谋长之后,完善了这一战略思想,并且着手在西线与东线构筑战略防线。
施利芬会把防御放在首位吗?
在一九零三年,很多人都认为,同为毛奇手下的施利芬也会像瓦德西那样,把重点放在战略防御上。
显然,冯承乾并不这么看。
在冯承乾看来,施利芬是一个纯粹的进攻主义者,肯定会把重点放在进攻上,而且会把希望寄托在一次决定性的战略进攻上,即通过闪电般的战略进攻,迅速打垮某个方向上的敌人,再移师其他战线。
事实上,冯承乾也支持战略进攻。
原因很简单,帝国面临的敌人在总体实力上远远超过了帝国,如果采取防御战略,帝国陆军必定会疲于奔命,最终在消耗战中败下阵来。只有迅速打败一个强大的敌人,帝国才有机会取得胜利。
帝国虽然在摩洛哥问题上吃了亏,但是收获十分巨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场危机,让施利芬等将领认识到了帝国陆军的不足,也由此拉开了军事革命浪潮。十多年之后,克服了自身不足的帝国陆军将更为强大,也将有更大的把握击败对手。
对法国来说,问题也同样严重。
通过这场危机,法**方最大的认识就是,法国的军事体系有很多漏洞,军队的动员速度远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且国家的战争激情并不高,军队的总体战斗力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之下。
面对这些问题,法国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即坚守防御战略。
对法国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
法兰西第三帝国覆灭之后,法国就一蹶不振。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法国的国力基本上恢复到了色当会战之前,但是在信心、斗志、士气等各方面,法国、特别是法**队都远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法国不可能单独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法国要想在下一场战争中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合其他欧洲强国,特别是东面的俄国与海峡对岸的英国。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法国并非单独战斗。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法国单独战斗,将必败无疑,因此法国不会在没有得到英俄明确支持的情况下发动战争。如果法国不是单独战斗,得到英俄的支持之后,法国要做的就是消耗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斗力。
显然,坚守防御战略是最佳选择。
这一战略的直接结果就是,在一九零三年六月,法国国会批准了由内阁总理条件的一份国防计划,用十年时间、耗资四十亿法郎,在北起阿登森林、南至阿尔卑斯山的法德边境线上修建战略防线。
按照规划,这条防线建成之后,法军只需要用四十个师就能抵挡一百二十个德军师。
如此一来,即便法国没能及时完成战争动员,也能在战争初期守住边境防线,为动员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法国肯花如此多的钱构筑战略防线,其军事战略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显然,这条防线不仅仅决定了法国的基本军事战略,也影响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军事战略。
别的不说,施利芬在制订进攻战略的时候,就必须考虑这条防线。
由此可见,摩洛哥危机的影响极为深远,很多要到十多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在摩洛哥危机结束的时候,另外一场更大的危机已经降临,即在摩洛哥危机期间,欧洲列强的立场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的立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可以说,即便有俄国的支持,只要失去英国的支持,法国就不可能得到摩洛哥警察管理权,也就不可能占到便宜。正是英国提供的支持,让德皇在最后关头不得不做出让步,默认了法国取得的利益。
冯承乾非常清楚,这场危机,打消了德皇对英国的最后一丝幻想。
在此之前,虽然德皇一直支持冯承乾的海军战略,知道帝国有必要打造一支海军,但是在很多关键战略上,德皇依然偏向英国,以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为基础,认为英国是帝国的天然盟友。
几年前,德皇甚至幻想与英国结盟来抗衡法俄同盟。
显然,德皇的认识很不现实,摩洛哥危机让他彻底认清了英国的本来面目,也清醒的认识到英国并不可靠。
为了国家利益,乔治五世肯定不会在乎腓特烈三世这个姐夫。
早认清英国的本来面目,肯定比晚认清好得多。
一九零三年底,在德皇的支持下,由冯承乾提出的帝国海军第三个五年造舰规划在内阁获得多数支持。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在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八年间,帝国将以每年两艘的速度建造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在一九一零年把主力舰的数量增加到二十艘,其中包括十六艘战列舰与四艘战列巡洋舰。此外,还将对“腓特烈大帝”号、“威廉大帝”号、“威廉皇储”号、“卡尔亲王”与“奥古斯塔皇后”号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改装,安装小管锅炉与蒸汽轮机,把性能提升到新式战舰的水准。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两个五年规划还是遮遮掩掩,那么帝国海军的第三个五年造舰规划就是大张旗鼓了。说得更直接一点,这份规划等于吹响了海军造舰竞赛的号角,正式向英国下达战书。
冯承乾没再回避,也没再考虑低调行事。
再说了,在德皇心意已决的情况下,就算冯承乾反对,也不会有多大的做用。以冯承乾的身份,以及在过去十多年里做的事情,他也没有理由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本人就是最积极的海军支持者。
欧洲局势发展到这一步,一场全面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只是,这场席卷整个欧洲、甚至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中的几个主角,还需要一些时间完成大战前的准备工作。
与摩洛哥有关的国际会议持续到一九零三年初,最终在英国与俄国的影响下,德意志第二帝国被迫接受了一个对法国有利的“中立方案”即列强承认摩洛哥的独立地位,但是摩洛哥警察由法国与西班牙控制。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必须接受这个不是最糟糕的结果。
摩洛哥危机结束了,其影响却远远没有消失。
在这场危机中,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法国都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军事动员机制不够完善,军队的动员速度过于缓慢。从根源上讲,这又是由糟糕的交通基础设施导致的,即分散部署在帝国各地的军队无法迅速集结在某一地点,也无法迅速在某个方向上集中战略物资,从而难以迅速发动战争。
对此,腓特烈三世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别忘了,德皇腓特烈三世参加了帝国建国的数场大规模战争,十分了解战争,有着极为丰富的战争经验。
当初,普鲁士军队能在色当会战中击败法军,关键就是运动迅速。
对于随时都面临两线作战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来说,高度发达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战略机动能力,不但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也是进行防御作战的关键。如果不能迅速的在各条战线之间调遣军队,帝国陆军就不可能在任何一条战线上取得胜利,最终必然会在两线作战中败下阵来。
这个认识,让施利芬提出的“国家铁路建设规划”变成了现实。
一九零二年底,在详细审议了施利芬提出的规划之后,德皇让首相卡普里维着手制订详细的建设方案。
在这件事上,冯承乾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他是施利芬的支持者。
这件事,还直接导致瓦德西下台,因为在审议规划的时候,瓦德西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帝国应该把重点放在骑兵上,通过扩大骑兵部队的规模,增强帝国陆军的运动能力,而不是大规模修建铁路。
一九零三年四月,施利芬正式出任帝国陆军参谋长。
这个任命极为关键,因为正是这位帝国陆军参谋长为帝国陆军制定了一份针对下一场战争的、极为详细周密的战略计划,而且这份计划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及冯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计划”
众所周知,这是一份进攻性战略计划,第一原则就是通过进攻打垮最主要的对手。
只是,施利芬并非天才,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索与衡量,要到两年之后才会拿出这份直接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战略计划。
此外,施利芬出任帝国陆军总参谋长还有更加重大的影响。
在毛奇与瓦德西时代,帝国陆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两线作战。虽然毛奇与瓦德西都极为崇尚进攻,认为只有进攻才能取胜,但是在面临法俄结盟威胁时,两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战略防御。
毛奇在担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就明确提出,帝国要么在西线防御、要么在东线防御,战争初期得以防御为主。瓦德西继任帝国陆军总参谋长之后,完善了这一战略思想,并且着手在西线与东线构筑战略防线。
施利芬会把防御放在首位吗?
在一九零三年,很多人都认为,同为毛奇手下的施利芬也会像瓦德西那样,把重点放在战略防御上。
显然,冯承乾并不这么看。
在冯承乾看来,施利芬是一个纯粹的进攻主义者,肯定会把重点放在进攻上,而且会把希望寄托在一次决定性的战略进攻上,即通过闪电般的战略进攻,迅速打垮某个方向上的敌人,再移师其他战线。
事实上,冯承乾也支持战略进攻。
原因很简单,帝国面临的敌人在总体实力上远远超过了帝国,如果采取防御战略,帝国陆军必定会疲于奔命,最终在消耗战中败下阵来。只有迅速打败一个强大的敌人,帝国才有机会取得胜利。
帝国虽然在摩洛哥问题上吃了亏,但是收获十分巨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场危机,让施利芬等将领认识到了帝国陆军的不足,也由此拉开了军事革命浪潮。十多年之后,克服了自身不足的帝国陆军将更为强大,也将有更大的把握击败对手。
对法国来说,问题也同样严重。
通过这场危机,法**方最大的认识就是,法国的军事体系有很多漏洞,军队的动员速度远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且国家的战争激情并不高,军队的总体战斗力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之下。
面对这些问题,法国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即坚守防御战略。
对法国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
法兰西第三帝国覆灭之后,法国就一蹶不振。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法国的国力基本上恢复到了色当会战之前,但是在信心、斗志、士气等各方面,法国、特别是法**队都远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法国不可能单独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法国要想在下一场战争中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合其他欧洲强国,特别是东面的俄国与海峡对岸的英国。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法国并非单独战斗。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法国单独战斗,将必败无疑,因此法国不会在没有得到英俄明确支持的情况下发动战争。如果法国不是单独战斗,得到英俄的支持之后,法国要做的就是消耗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斗力。
显然,坚守防御战略是最佳选择。
这一战略的直接结果就是,在一九零三年六月,法国国会批准了由内阁总理条件的一份国防计划,用十年时间、耗资四十亿法郎,在北起阿登森林、南至阿尔卑斯山的法德边境线上修建战略防线。
按照规划,这条防线建成之后,法军只需要用四十个师就能抵挡一百二十个德军师。
如此一来,即便法国没能及时完成战争动员,也能在战争初期守住边境防线,为动员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法国肯花如此多的钱构筑战略防线,其军事战略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显然,这条防线不仅仅决定了法国的基本军事战略,也影响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军事战略。
别的不说,施利芬在制订进攻战略的时候,就必须考虑这条防线。
由此可见,摩洛哥危机的影响极为深远,很多要到十多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在摩洛哥危机结束的时候,另外一场更大的危机已经降临,即在摩洛哥危机期间,欧洲列强的立场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的立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可以说,即便有俄国的支持,只要失去英国的支持,法国就不可能得到摩洛哥警察管理权,也就不可能占到便宜。正是英国提供的支持,让德皇在最后关头不得不做出让步,默认了法国取得的利益。
冯承乾非常清楚,这场危机,打消了德皇对英国的最后一丝幻想。
在此之前,虽然德皇一直支持冯承乾的海军战略,知道帝国有必要打造一支海军,但是在很多关键战略上,德皇依然偏向英国,以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为基础,认为英国是帝国的天然盟友。
几年前,德皇甚至幻想与英国结盟来抗衡法俄同盟。
显然,德皇的认识很不现实,摩洛哥危机让他彻底认清了英国的本来面目,也清醒的认识到英国并不可靠。
为了国家利益,乔治五世肯定不会在乎腓特烈三世这个姐夫。
早认清英国的本来面目,肯定比晚认清好得多。
一九零三年底,在德皇的支持下,由冯承乾提出的帝国海军第三个五年造舰规划在内阁获得多数支持。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在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八年间,帝国将以每年两艘的速度建造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在一九一零年把主力舰的数量增加到二十艘,其中包括十六艘战列舰与四艘战列巡洋舰。此外,还将对“腓特烈大帝”号、“威廉大帝”号、“威廉皇储”号、“卡尔亲王”与“奥古斯塔皇后”号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改装,安装小管锅炉与蒸汽轮机,把性能提升到新式战舰的水准。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两个五年规划还是遮遮掩掩,那么帝国海军的第三个五年造舰规划就是大张旗鼓了。说得更直接一点,这份规划等于吹响了海军造舰竞赛的号角,正式向英国下达战书。
冯承乾没再回避,也没再考虑低调行事。
再说了,在德皇心意已决的情况下,就算冯承乾反对,也不会有多大的做用。以冯承乾的身份,以及在过去十多年里做的事情,他也没有理由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本人就是最积极的海军支持者。
欧洲局势发展到这一步,一场全面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只是,这场席卷整个欧洲、甚至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中的几个主角,还需要一些时间完成大战前的准备工作。